初探放射線醫學會年會
去年底 H 醫師問我們 R1 要不要投稿時,本來還想打混過去,但後來被學長姐關切,只好意思意思投了個 Case Report 的 E-poster。
其實對於寫 Case Report 沒什麼概念,偷懶地從 Pubmed 一次下載兩百多篇的 abstract,加上一些相關資料,一起匯入 Google AI Studio 中, 然後請 Gemini 以學姐之前的投稿作為樣板寫出草稿,大概一兩天就有個雛形了。便宜行事,好孩子不要學😂
不過明年就要上台口頭報告了,因此第一天趕很早的高鐵北上,聽聽別人都怎麼呈現,以作為借鏡。對現在的我來說,年會口報是件很有壓力的事,除了對醫學研究沒多大興趣之外,站在台上用英文說話更是一大挑戰。但整場看下來,每個人的時間其實都不多,Case Report 是五分鐘,而研究成果的發表是十分鐘,都是很濃縮的敘事,撐過那 5-10 分鐘,就海闊天空了(我真是胸無大志😔)。
初探年會,還是頗興奮的,幾乎待滿了兩個整天。這次選擇演講場次的原則有兩個:
1. 對現階段的自己有幫助
年會中有各個 section 的專家,討論最前沿的醫療技術/科技,但對 R1 來說,總感覺有點遙不可及,有些 section 也十分不熟悉,因此主要是挑一些可以馬上用得到的知識型講座來參與,如「xx科希望放射科報告要提醒的事」、「TAE for traumatic splenic injury/pelvic bleeding」、「顯影劑在CKD病人身上的使用」等。
2. AI
AI 是此次年會一大重點,會中也邀請了約翰霍普金斯和首爾大學醫院的教授來演講。其中最讓我驚訝的事情,就是連 Johns Hopkins 這種最頂尖的醫院之一,就算做出來許多看起來很 promising 的 AI,但「實際落地」的應用也非常少。不太確定是什麼原因,也許跟安全性、法規、商業規模有關,但的確現在我們能說得出來、也有實證效益的不外乎就是 LDCT 和 Mammography。這也是我認為 AI 還不能在短時間內取代醫師的原因,想法、技術、算力,這些器物層面的進步,我想都不是問題,但制度面和大眾對於 AI 的看法,應該才是決定 AI 能不能廣泛應用在醫療領域的重要因素。此外,我比較感興趣的 LLM,會中的討論也比較少,稍嫌可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