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30 週記

2025-03-30 週記
Photo by Jakob Owens / Unsplash

2025 第一季總結

之前寫 2024 年度總結時,提到第一季的九十天有三個目標,稍微回顧總結一下:

  1. 血管攝影:目前已大致掌握了整個 TACE 流程,也在學長的 backup 下,獨立完成幾台。
  2. 英文口說:結果沒用 Toko 或 Talkme,反而是根據一部 YouTube 影片的推薦訂閱了 HBO Max,希望能看一些美劇來學生活用語,但最後都拿來複習 Game of Thrones 了......雖然還是有在這個目標上,做了一點功課,但整體來說這是第一季執行得最不好的目標。
  3. 研究自動化做簡報:確實找了一些方式來提取 PDF 的內容,過程中對 Python 和 LLM 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認識和實際應用。但同時也被 AI-assisted IDE 驚艷到,叉出去做了許多有趣的學習和嘗試

下一季目標:

  1. 依然是 IR:希望能磨練更多 TACE 的操作細節、多做 CT-guided 技術、以及接觸目前比較少碰到的其他介入性治療和 procedure。
  2. 程式相關:
    1. 自動化做簡報:找出提取 PDF 的最佳方式、寫好 Google Sheet 的 Apps Script、研究 Marp。
    2. 在 ChatGPT 支援 MCP 前,先訂閱 Claude 來學習一些應用方式,目前想要用在 Anki 做卡片和玩玩 Playwright。
    3. 轉移部落格至 Hugo:之前曾經使用過 Hugo,但後來懶得維護和改進程式碼就轉到 Ghost。最近發現訂閱的東西愈來愈多,想省點錢,又有了轉移回去的想法。
  3. 冥想:參加十日禪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,最近這半年練習的次數兩隻手都數得出來,平常大多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覺察自己的情緒,以及極短時間的呼吸觀察。今天跟 ChatGPT 聊天談到這件事,他建議我平日可以每天冥想十分鐘,加上走路上下班時行禪,假日再抽出個半小時練習。先這樣試個一陣子,再慢慢做調整吧。
  4. 英文:不強求要學多少,但要試著多動口,活動一下說英文的嘴部肌肉。

Readwise Reader

已經試用了 Readwise Reader 一個月,覺得它真的是個好產品,能作為一個中繼站,整合幾乎所有我平常吸收資訊的來源,方便我後續整理到 Heptabase

試用過程中,也試著找了免費的替代方案,例如 Omnivore (已於去年底停止開發) / / Wallabag / Raindrop.io / Folo 等,但除了 Readwise Reader,始終沒有一個 APP 同時符合以下需求:

  • 支援全文閱讀
  • 支援畫線功能
  • 支援 RSS 訂閱功能
  • 有獨立 email 用於電子報訂閱
  • 與其他筆記軟體整合良好
  • 能放入 Epub 檔案閱讀

雖然每個月訂閱費用不便宜 ($9.99/月),但試用期過後應該會持續使用。

找回資訊自主權

回想人生中最能夠專心的日子,大概是國中考基測的時候,那時的手機中沒有這麼豐富的世界,我可以坐在書桌前超過五六個小時不分心。然而近幾年,要專心個半小時都是件困難的事。

對很多人來說,社群軟體和 YouTube 是非常重要的資訊來源,但它們同時也是「讓人分心的兇手」。你以為你是在主動吸收知識,但實際上是在被動接受演算法餵養的資訊,並且在多巴胺的驅使之下,無止境的下滑、刷新。

之前有使用過 Feedly 訂閱一些部落格和外國新聞媒體的 RSS,但其實很少打開來看,而且免費版限制很多。前陣子看到 Wiwi.Blog 關於 RSS 的文章,又讓我興起了想把所有社群網站的資訊都統整到 Readwise Reader 的想法,減少盲目滑手機的時間。

然而相比於 X 和 YouTube ,Meta 的 Facebook / Threads / Instagram,對於 RSS 非常不友善 (畢竟他們要賺廣告費用),很難整合進 Readwise Reader,我的折衷方法是:

  • Facebook:使用瀏覽器擴充功能 Feedbro
  • Threads:放棄。
  • Instagram:放棄。

本來因為資訊焦慮,嘗試了很多付費或免費 APP,想要把所有的社群網站都涵蓋進來,但靜下心思考後,反問自己真的需要這麼多資訊嗎?當然被動接收資訊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,但這些收穫是以喪失專注力為代價的。而其實 Threads 上的內容,在 X 上也看得到類似的;而我使用 IG,也只是獲取朋友近況和書友的推薦書籍而已,如果想要某樣資訊,應該是「主動」獲取,像是直接私訊朋友或是針對有興趣的主題上網搜尋書單,而不是「被動」接受。